精读的方法


我自己精细阅读的方法有4个,分别是:批注法、卡片法、录音强化法、康奈尔笔记法。批注法

我喜欢阅读的时候,在原书上直接做批注。

对于能够引发我思考的书更是如此(之后还会把一些重要的思考整理成电子版笔记)。

书是工具。它是来帮助你的。

很多人在这方面有障碍,他们会把书看得太神圣,不舍得涂抹。

完全没必要。书只是个载体,为我们服务的。

对书的最大尊重应该是:学以致用。

台湾有个作家,叫李敖。他在决定阅读一本书的时候,通常会买两本。一边读一边剪。要正面的部分就剪第1本,要反面的部分就剪第2本。书也读完了,两本书也剪的不成样子。

精华部分留下来,以后写文章找素材,直接拿过来用就好。

现在有了电子书。不需要这么麻烦,凡是标注的部分都会被留存下来,以后搜索也很方便。

我更喜欢在思考类的书籍上标注。

一根荧光笔,一根铅笔。

荧光笔用来标注我认为极重要的,能够引发我思考的关键词和金句。

我从不做大段大段的标注。在我看来那约等于不会读书。

都是重点,和没重点有啥区别?

铅笔是用来做批注的:这段文字给我带来了哪些灵感,引发了我哪些思考,可以与原有的哪些知识建立连接?这样批注才有意义。

标注的作用不是下载知识,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探讨。

荧光笔标注的部分:“你说的好,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”。

铅笔批注的部分:“关于这一点,我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”。

读书,尤其是精读,是和一位优秀的人交谈。

要学会一边学习,一边表达自己的观点。卡片法

卡片法的难度要稍微大一点。

需要你站在“作者的角度”思考问题。

如果我写这本书,书里应该有哪些知识点?

哪些是原理?哪些是方法?哪些是工具?哪些是案例?

知识就这些,怎么组织才能更好的表达我的观点?读者才能更好的理解?

最开始我会有一个目录。它反映了我是如何组织这些信息的。

可写着写着,我发现不对,我要换另外一种组织方式。

于是整本书的体系结构就变了,我会重新给出一个目录。

要想真正理解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,光看关键词和金句是不够的,你还要看结构。比如《哈利波特》,比如《魔戒》,它们采用的是什么结构?如果换做另外一种结构,结果会怎样?

有时候我们看电影,刚看个开头,结尾就已经猜到了。就是因为你掌握了这种结构。

读书也一样。看几个关键点,大体识别了它的结构,这本书你差不多就已经掌握了。此时你反而看的是细节。

卡片式阅读要求你站在作者的角度,将文章划分为不同的信息块,每次只抽样阅读其中一块信息,提取关键信息,把它们记录在卡片上(便签也可以)。然后将各组信息打碎,重组。

你是这本书的另一个作者。

你用你的思维体系重构了这本书。

我个人会用不同颜色的便签来代替卡片,将知识组块按照我现有的知识体系(如道、法、术、器、例)进行分类。

比如:

原则(法)的部分,用粉红色的便签。

方法(术)的部分,用绿色的便签。

具体的实践、工具(器),知识点。用黄色的便签。

案例(例)的部分,用蓝色的便签。

原理(道)的部分很少,就直接手写了。

全部贴出来,把自己想象成作者。如果是我,会怎么写这本书?同时挪动对应的知识组块的位置。像过电影一样,把所有的知识组块,按照最终摆放的位置,快速播放一遍。

遇到不满意、不顺畅的部分,就停下来,重新摆放。

拿最终的结果和原著相对比。

这是我个人知识体系结构得以快速进阶的不二法门。录音强化法

第3个方法我称之为录音强化法,过去十几年我一直在用。

最早的灵感来自于我们小时候背英语单词用的那个复读机。

后来我把它应用在了精读上。

它特别适合那些读一遍不行,可能要多读几遍的章节。

首先,找到对应的章节,快速扫读一遍。

目的是通过扫读,大概了解这一章在讲什么,核心关键点是什么?

第二遍,试着把它读出来。注意不是朗读,而是读给某一个人听。这个人可能因为某种原因或者处于某种场合,不适合阅读,只能听。由你读给他/她听。带着这样的目的去阅读,读完以后把它存到手机上,很多录音笔都有这样的功能,当然你也可以用手机直接录制。

在散步或者上下班的时候,拿出来听。

此时,你眼睛过了一遍,嘴巴过了一遍,耳朵过了一遍。

同时还要一边听,一边思考。

听到某个点,不明白。暂停一下,用手机记录下来:

此处很可能是一个关键知识点,回头要补课。

或者听到某个点,感觉这么读不合适,也把它记录下来。

晚上的时候复盘。

接下来,你有几件事可以做。

首先对应这个主题,结合你最新的理解,查阅大量的素材和相关资料,写一篇文章或者读后感,然后把这篇文章(或者读后感)上传到公众号或者“朋友圈”。获得反馈。

你也可以基于自己最新的理解,重新阅读原文,并将其上传到音频网站上。

或者再进一步,将其拍摄成视频,上传到抖音或者B站这样的短视频平台上。

这三者,任何一种选择都是一个完整的闭环

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加强版的费曼学习法。

通过输出倒逼输入,已经被反复证明是极有效果的。

同时,它符合一个非常流行的学习模型:VARK(Visual,Aural,Read/write,Kinesthetic)。除了动手实践,视觉、听觉、读/写全部走了一遍。

唯一的缺点就是有点耗时。

我只在读重要的书籍时用它。康奈尔笔记法


大脑的精力非常有限。

尤其在今天IT技术十分便利的情况下,把精力花费在记忆上是一种浪费。

但遇到什么事都去搜索也是不对的。

不要花太多的时间记忆,那些真正有用的知识一定会反复出现。

应该把重要的,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,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库。

方便日后以最快的速度提取,直接阅读笔记即可

你可以把它理解为闪存,介于内存(大脑记忆)和硬盘(原始素材)之间。

比从记忆里直接调用慢一点,但比搜索快。

那意味着你的笔记不能太简单,需要一定的章法。

我个人更愿意使用方法是康奈尔笔记法(又称之为5R笔记法)。最早是由康奈尔大学的沃尔特教授提出的,因此得名。

将笔记页大概分成三个部分:

笔记部分大概占60%的版面,是我们平时记笔记的地方。

另外两个部分的版面各占20%左右。左边竖着的部分叫“索引栏”,用来归纳、提炼右边的内容。下面横着的一栏主要是用来做总结的。

具体版面的大小你可能根据自己的喜欢调整。

形式不重要,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务必遵守,一旦养成习惯,可以用你自己的习惯对它进行重构。

5R是5个以R作为开头的单词缩写。分别代表着5个具体的操作步骤:

1、Record,记录。对应60%的笔记版面。

在阅读或者听讲时,将一些核心要点、关键概念、反复提到的知识点,通过一些简单的符号或者短语记录下来。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我们平时的“课堂笔记”。

该部分笔记应该具有取代原书的作用。把一本书读薄,尽可能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,但不要大段大段的摘抄。

这其实是一个“下载知识”的过程。

2、Reduce,简化。对应左边竖着的索引栏。

阅读完一章或者是上完一堂课之后,把其中最重要的核心概念或者是问题记录下来。简化是个抽象的过程,你可以认为Reduce是Record的索引。

类似于书中的目录。

3、Recite,背诵、记忆。对应左边竖着的索引栏。

在一天快结束的时候(频率可以自己掌握),可以找一本书把笔记部分遮住,根据索引,看是否可以用自己的话,把今天的内容、知识点复述出来。通过记忆完成对所学内容的复盘、巩固。

可以理解为自测。

4、Reflect,思考、总结。对应下面横着的总结栏。

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。它帮助你把以往的知识连接起来,你当时的一些感受、体会、问题或者启发,都可以记录下 来。

可以把它理解为知识的内化。用你自己的方式:画图也好,记笔记也好,或者写一小段文字也好,做一个总结。

读书的目的,不是为了记忆。

而是寻找到一个可以给自己的思想带来刺激的点。

灵感比下载更有价值。

5、Review,复习。

每过一周,花5–10分钟做个复习(频率和时长可以自己掌握)。

可以从索引栏开始,然后回到笔记栏。提取当时的知识记忆。

和常规的康奈尔笔记法不同,我个人非常重视总结栏。

在我看来,没有什么思想是完全独立于世界的。

所有的新知识都是建立在原有的知识之上。

我习惯在每次学习了一块新的内容之后,对原有的知识重新做个梳理。

尝试着与原有的知识建立连接。

因此,每次复习的时候,我都会问一下自己,这些知识和我最近学到的一些知识还有哪些连接,我是否可以重写这个区域的内容?

康奈尔笔记是是一套非常实用的学习方法。它将学习、提炼、自测、总结和复习融合在了一起。特别适合还正在上学的学子。

我个人在学习一些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学科时(比如经济学),特别喜欢使用该笔记法,结合之前的卡片法和录音强化法。

虽然学习进度有点慢,但极为扎实。方法的结合

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精读。

目的不同,阅读的方法自然也不同。

拿到一本书,先快速扫读。

如有必要,重要的章节使用康奈尔笔记结合录音强化。

时常使用卡片法(有时候也会使用思维导图)对现有的知识体系打散重构。

这是我目前用的最顺手的一套阅读组合。
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